易经 - 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
《易经》最初用于占卜和预报天气,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、宗教、医学、天文、算术、文音乐、艺术、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,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。
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。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、夏再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,六十四卦被记载在《连山》一书,《连山》以“良”为第一卦。到了商朝,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,被记载在《归藏》一书,以“坤”为第一卦。
依据司马迁《史记》的记“囚菱里,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。”,后人因此认为《易经》是商朝末年、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,是周文王奠定了《易经》以“乾”为第一卦,并为每一卦写下“卦辞”(卦象的解释)。周文王之子、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“爻辞”(每一的解释)的创立者。卦辞和交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,也影影响到“诗经”的文学风格。[1]
《易经》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古典文献之一,为古代中国巫师运用六十四卦以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卜筮书,自汉代开始尊奉为“五经”之一;《易经》用一套符号形式系统描述事物的变化,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。它的中心思想,是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卦象代表世间万物的运行状态。卜筮者向神明问事,求得卦象,借此预测事情(例如:战争、政事、农收等等)的成败吉凶]。作为卜筮之书,《易经》的影响并不限于占卜和术数,大凡古代中国的哲学、宗教、政治、经济、医学、天文、算术、文学、音乐、艺术、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,皆可见到阴阳变化的思想寓于其中。自从十七世纪开始,《易经》经由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引介至欧美国家。
《易》据说有三种: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和《周易》,合称三易。《连山》和《归藏》已经失传,《周易》是唯一有传至后世的文献。相传《周易》是依循周文王主编《易》的著述而来,成书大约在西周时期。1993年湖北江陵荆州镇(现荆州市郢城镇)出土的王家台秦简“易占”与辑本《归藏》相符,推定为《归藏》古文再现。
三易唯《周易》传世,因此《易经》通常就是指《周易》。《易传》则是早期儒家学者对《周易》“卦、爻辞”所作出的系统性解释,展现了先秦儒家把《周易》当作君子道德修养指引的诠解方式,共有十篇,通称“十翼”。后人对《易经》及《易传》作注解的版本众多,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弼、韩康伯的《周易注》以及朱熹的《周易本义》。
广义的《易》包括《周易》和《易传》。由于《周易》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,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,因此孔子撰写了《十翼》,又称为《易传》,以解读《周易》。现今学者多认为《周易》七卷书中最早的《易传》是战国时代的作品。
根据《史记》,春秋时期孔子对《周易》有所阐述与解释,参与了〈彖传〉(上下两篇)、〈象传〉(上下两篇)、〈系辞传〉(上下两篇)、〈文言传〉、〈序卦传〉、〈说卦传〉、〈杂卦传〉等篇章的编辑共有十篇,称为“十翼”。到了汉武帝以后,“十翼”被称为《易传》,并被列为《易经》的一部分。
-
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
关于国学的定义,除基本定义外,在具体的定义上,到目前为止,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。 一般来说“国学”又称“汉学”或“中国学”,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。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、史、子、集等内容。现“国学”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,当时 “西学东渐”改良之风正值炽热
2024-04-01
-
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
关于国学的定义,除基本定义外,在具体的定义上,到目前为止,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。 一般来说“国学”又称“汉学”或“中国学”,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。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、史、子、集等内容。现“国学”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,当时 “西学东渐”改良之风正值炽热
2024-04-01
-
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
关于国学的定义,除基本定义外,在具体的定义上,到目前为止,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。 一般来说“国学”又称“汉学”或“中国学”,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。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、史、子、集等内容。现“国学”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,当时 “西学东渐”改良之风正值炽热
2024-04-01
-
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
关于国学的定义,除基本定义外,在具体的定义上,到目前为止,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。 一般来说“国学”又称“汉学”或“中国学”,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。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、史、子、集等内容。现“国学”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,当时 “西学东渐”改良之风正值炽热
2024-04-01